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六百零九章堂上谋臣帷幄(一) (第1/2页)
崇祯大明第六百零九章堂上谋臣帷幄赛音山达的意思是“好水池”。 然而,它偏偏又是蒙古最为干燥多尘的部落之一。 南边与小部落乌拉乌拉相接,北接部落纳来哈,本来在只是作为一个进攻鄂尔浑河的一个中转站。 可谁让纳来哈被发现了煤矿。 还是那种露天就可以开采的煤矿,更重要的则是,被道院的人探查过后,返现其储备居然很大,瞬间起战略价值和经济价值就高了好多倍。 目前,已经有人提出,修建一条通向赛音山达的机械列车了。 不但可以解决运输兵力困难的问题,就是后勤补给,往回去拉运物资,也会容易很多。 如今鄂尔浑河已经被占领了下来。 洪承畴的脸庞,被风沙侵蚀的,看不出原本儒雅的姿态,和外面守卫的士兵们,几乎没啥区别。 他已经一年没有见到家中的妻儿了。 说不想回去,那都是骗人的。 手底下的士兵们,也已经换了一茬了,有了战功的,都回到了蓟州,而新兵则还是要继续战斗下去。 至于乌兰巴托,洪承畴并不是不想去。 而是那个地方,是蒙古人的首都,崇祯不来他们也只能是驻兵把守。 在这个时代,许多的忌讳还是要讲究点的。 此刻已经十一月中旬了。 天气也越发的寒冷。 若不是有着煤炭取暖,此地的不少大明士兵们,都会因为寒冷的原因,而生出冻疮,这在辽东的时候,许多人已经受到了教训。 只是随着大明的物资,越加的丰富。 对于抵御寒冷这一方面,有了长足的长进,棉衣,棉裤,棉手套,棉护耳,还有一些可以有效治疗冻疮的药物。 当然,这些军用产品,也在悄然的流向了民间。 结实耐用,若是不加限制数量出售的话,怕是军队都拿不到多少物资。 好用啊。 煤球,煮着水壶。 水壶中的水,看起来咕嘟咕嘟的煮个不停,实际上水壶里面的水温,并不如大明中原的水温高。 这是道院的人测试出来的结果。 每当看着水壶中的水,沸腾起来,洪承畴眼中就闪过一丝不可思议。 若不是道院的人来此,揭示这个问题的答案,谁能够想得到是因为什么。 伸手看了看掌纹,心中思考着无处不在的气压。 用道院的官话来说就是:高原反应。 只有经常住宿在这里的牧民们,才会很熟悉这样的环境,这也是很早之前,中原王朝,为何很难占据这个地方的重要原因。 不清楚其中的隐秘,都会被当做是一种诅咒。 然而,揭示了之后,就没啥稀奇了。 总会有一些方法来应对。 “这水烧不开,喝着会不会有毛病?” 洪承畴闪过一个疑问。 在很早之前,大明的人喝水可不管有没有烧开过,只是道院在报刊上刊登的一些消息,说是生水喝了会对人不好,容易生病。 不管真假,反正人们对这种便宜实惠的办法,还能够预防疾病,最多就是多烧点材火,无所谓的事情。 经过了几年习惯,现在就是让热门喝生水,也不会有人愿意了。 正思索间,门外的传令兵推门走了进来, “将军,京师来人,正在会客厅等着。” 不年不节的,突然京师来人,让洪承畴心中闪过了一丝疑虑。 北边的李过,已经无力继续向北,一个是士兵对于气候的适应问题,另一个则是疆域太大了。 防守起来都很吃力,更不要说积极进攻了。 而且在南边,大明还在攻略南越国,西边的卢象升也没有闲着,正在和刘文秀联手,打算重新打到阿端卫,曲先卫,安定卫。 会客厅中。 洪承畴一眼就看到来人正是晁刚手下的传令兵。 “洪将军,朝廷诏令命你即刻交接手上的事务,回转京师。” 传令兵没有说多余的话,只是递出去了一张-军部军令,这个可不是平时的军部公文公文,代表的意思就是无条件,立刻执行。 洪承畴看到这个,很有种历史上岳飞接到十二枚金令的既视感。 “京师是不是有什么变动?” 迟疑着,洪承畴接过军令,他对京师的消息也算灵通,之前可没有听说有什么重大措施将要实施啊。 “变动倒是没有,就是各方面的备战物资运输很频繁,多余的话,在下也不敢多说,都是机密。” 传令兵只是顾左右而言其他。 虽然说得儿很模糊,可洪承畴的眼睛一亮。 大明的战事,是四面开花。 这是又要打仗的节奏,就是不知道这一次是要去打谁? 洪承畴没有深问。 问了人家也不会说,反而会违反一些军队的纪律,到了京师自然都会明白,只要不是给他一个莫须有的罪名就好。 毕竟他出兵瀚海,可都是凭借着便宜行事,临机决断这一条例来进行的。 开疆扩土没有错。 放到现如今的大明,那个地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