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最被低估的君主刘邦以及我最爱乳的鲁霸王 (第3/7页)
、杠里(均为今山东甄城一带)——至昌邑——至栗——至高阳、陈留、开封——至白马(今河南滑县东)——至曲遇、阳武(今河南省中牟、郑州一带)——至长社、宛陵(今河南新郑一带)——至颍阳、轘辕、缑氏(均为河南偃师一带)——至平阴、河津(今河南孟津)、洛阳——至阳城(今河南登封)——到犨东(今河南鲁山)、宛(今河南南阳)——至丹水(今河南淅川)——至胡阳(今河南唐河)——至析郦(今河南内乡一带)——至武关下,别师西定汉中。 其中,成阳、陈留、昌邑、开封、曲遇、颍阳、平阴、犨东、宛城、丹水、胡阳以及最重要的武关都是刘邦作战的战场。 其实,怀王一开始交代刘邦的任务到达白马就可以结束。 刘邦部自砀出征,首战安阳,联系到日后宋义率领的援赵大军在此地逗留46日,刘邦部的第一出击应视之为替援赵大军取得前进阵地。 刘邦的下一步作战为于成武破秦东郡尉,成武的位置又在安阳以东,此举应视为保证楚都及援赵路线侧翼之安全。 随后,刘军越安阳而南下击秦军于亳南,此举除护翼援赵之外,当有掩盖楚军行动方向的意图,并威慑楚国左近之敌。 亳位于彭城及砀之西,刘邦部抵亳,或可造成楚欲西进之假像,从而牵制秦军。但刘邦在亳只是虚幌一枪,便掉头北上,在成阳、杠里一带攻击秦军王离部。 北向攻击王离军显然不属于西征内容,为啥这样,我估计刘邦部此举意在为援赵大军作试探性进军,在消耗秦军有生力量的同时,以向北压迫秦军,为日后在赵地决战奠定基础。 而接下来的南下昌邑,则是协同作战,由项羽率领的援赵军也就在此月破秦军于钜鹿之下。刘邦部的南下正好填补了项羽部北上的真空。 其二还可以迷惑秦军,守卫彭城。在缺少万全之策的情况下,怀王有意识地让刘邦部在西进前作一番来来回回的运动战,即可打击周边的秦军,又充分制造了假像。 这也就是为什么昌邑之战是刘邦的少数不利之战。 恐怕是刘邦的战略目标就不是为了攻下昌邑。 而且昌邑比较顽固,刘邦的兵力较少,不想浪费。 这种战略意图应该说相当高明,但对于行将西征灭秦又人众有限的刘邦部来说,这些任务就显得过于沉重了。 尽管如此,刘邦还得继续完成其西进以外的任务。二世三年二月,项羽在河北破章邯军,刘邦部自栗西向出击高阳、陈留,再北上击开封、白马之敌,这一连串的行动即是对河北楚军后方的策应,也是对河北楚军主力与楚都彭城之间地带的廓清。行至白马后,刘邦西进前的全部使命便宣告终结。 而这时候刘邦还没有开始他接下来的辉煌之路,入关。 但即便如此,所发挥的效果大家也rou眼可见。 很快,转折点出现在占领陈留,和白马之战,占领陈留能让刘邦招兵买马,他的部队也能从之前的不足千到过万,至于白马之战,则是给他扫除后顾之忧,当时项羽已经占了上风,他可以安心西征。 项梁继陈胜而起之后,楚国就开始谋求西进,有史可稽的最西位置当属项羽攻克的襄城,其次则为刘项部合力斩李由之雍丘。再往前数,则有陈胜时周文、宋留的分兵西进。到刘邦专心西进时,上述几条路线都将一一亲历。 鉴于周文部过去的成功,刘邦最初西进时也属意于函谷关。所以刘邦部离开白马,即击开封以西的曲遇,破杨熊军,再南下至长社、宛陵(疑即今河南鄢陵),转向西北攻击洛阳左近的颍阳、平阴等地。洛阳与曲遇东西平齐,刘邦部南下兜了个大圈子,目的就是要走函谷关。 这期间历时一个月。旧韩十余城也当为此间收复。这些赫赫战功,显示了刘邦部能征惯战、疾若飚风的英雄本色。 在洛阳附近,刘邦部还阻止了盟军赵军渡河而西的企图,表明其想独享入关之功。尽管刘邦部肃清了洛阳周边之敌,但洛阳固守难下。这时,刘邦面临几种选择,一是弃洛阳不顾,直扑函谷关;一是继续攻打洛阳;一是放弃从函谷关进兵。第一种选择有受阻函谷关下腹背受敌之虞;第二种选择有旷日持久、师老无功之患,陈胜时期的吴广部就是受阻于洛阳、荥阳间无法西进的,可见洛阳之敌相当顽固。 仅是如此,已经非常了不起。 最让人佩服还在后面,刘邦竟然选择丢弃一条最安稳的道路,去选择一条最危险的道路。 或许刘邦已经知道了项羽部已接近最后胜利的情况,于是,在灭秦使命刻不容缓的情况下,刘邦毅然选择了第三条道路,放弃攻洛,退军至阳城,从那里再开始另一个方向的攻击。时间大约为秦二世三年四五月之交。 刘邦的这一选择实质上是改走宋留道路、取道南阳,在这一方向上,刘邦毫无胜算可言。 与孤城洛阳相比,南阳郡之敌为完整未遭创伤之属,其主将很可能是秦始皇灭六国时的悍将桓齮。再者,武关未曾失守过,其防御之坚固可想而知。因此,刘邦取道武关大有孤注一掷的冒险意味。但刘邦最终竟获成功。 这种战略这种格局真不是一般人所能想到。 按刘邦放弃洛阳后首战于阳城郭东的记载,刘邦很可能先退至已收复的旧韩之地,再从那里发起进攻。此役刘邦胜,随即追击秦军至犨东,又胜之,秦军退宛城,刘邦扫荡南阳郡。因宛急切间克复不了,刘邦率部逾宛西行直扑武关。 这个行动将产生前后受攻的不利局面,幸亏张良提醒,刘邦才回师再度攻宛。 不得不提,张良以及萧何在刘邦时期发挥的巨大作用,但这个时候,韩信还没有出场,刘邦就已经完成了一教科书式的大迂回战略。 在刘邦部的强大攻势下,南阳主将齮被迫投降,刘邦封其为殷侯。这一招很灵,西向途中之敌均丧失斗志,纷纷归降刘邦部。于是,通往武关的道路基本疏通。尽管如此,刘邦部从南阳出击西取丹水后,又回师制服淅郦、胡阳之敌。 在刘邦的西进过程中,像这样回师作战时有发生,这是因为没有根据地作战而不得不采取的作战方式。此番作反复拉锯式战斗,旨在巩固后方,以便一心攻克武关。 看似刘邦很着急,要和项羽争时间,即便如此,他还能相信张良,先是攻打掉宛城,后又不停的拉锯式战斗,刘邦的战略不是普通人能够达到。 在胡阳,刘邦部得到了番君将梅鋗部的加入而实力大增。随后,这支士气高昂的部队兵临武关之下。 攻克武关之前,刘邦派部将郦商率偏师收复汉中,使自己的进攻侧翼获得安定,也为日后的政治命运奠定基础。应该说,这一招很厉害,已为其日后取天下作了铺垫,此是题外话。 刘邦的武关之战估计相当艰巨,《秦始皇本纪》提及此事用了“屠武关”这个字眼。大凡屠城都是艰苦攻坚后的自然结果。拿下武关之后,刘邦军就一往直前了。此刻,秦军主力被歼于河北,秦之心腹被掏于关内,秦朝政权已成了一只熟透了的果实,就等刘邦撷取了。 综上所述,根据当时的特定形势,楚国当朝对援赵及西征两支部队的战略目标进行了精心的设计。从效果上看,这些预先设想都得以实现,这种结局应归功于刘项的领导有方及将士的用命。 特别是刘邦部,其任务之繁多与其出发时部众之寡少极不相称。刘邦的成功除了其部属的英勇顽强、善于攻坚之外,还在于他尽其所能利用了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或以力胜之、或攻心瓦解,才能每每做到以少胜多、以弱克强,创下一个接一个辉煌的战绩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