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最被低估的君主刘邦以及我最爱乳的鲁霸王 (第6/7页)
把联军引向南方的谷、泗水,项羽展开攻击,杀联军十余万人。 联军为了活命拼命南逃,未死的人,象森林大火下狂奔的野兽一样,一窝蜂地向南狂奔,希望躲入山中,而楚军穷追不舍,追到灵壁东睢水北岸,联军自相残杀,被挤落水10多万。 其中,因为混乱自相残杀的人绝对远远超过项羽骑兵所杀之人。 刘邦的厚黑和人气以及运气全表现出来,想要丢弃妻子,一阵怪风刮过,被放过生路的丁公放了一条命,等等…… 此战项羽(也是中国)第一次用骑兵独立作战,这是第一次完全由骑兵对步兵造成的巨大胜利,它的历史性是空前的! 此战不但歼灭刘邦主力,扭转了项羽四面楚歌,孤立无援的政治局面,重新占据楚汉战争的主动权。 但没啥用,因为项羽在是战术天才的同时,并不妨碍他的战略废物。 接下来又是张良。 面对项羽的彭城一战,刘邦只好落荒而逃,来到了砀山。 在这里将上演历史上著名的“下邑之谋“,正是这场谋划,使得刘邦在失望中看见了希望,并反败为胜,成了最留下的那个人。 在这里不得不提张良,而提出这个谋划的人正是张良,这个谋划说通俗点就是重用大将之才韩信,并将九江王英布策反和拉拢不满项羽的彭越。 同时我们也不可否认刘邦的智慧,如果他不询问张良,并且还采取了他的意见,毋庸置疑的是历史将是另一种发展。 刘邦见大势已去,只得率领为数不多的亲军撤离彭城,意图重整旗鼓、回头再战,然而项羽根本不给其机会,一路追击不止,又先后在谷水、泗水、睢水等地多次大败刘邦。无奈之下,刘邦只得一路向荥阳方向撤退。 彭城之战后,刘邦一路逃亡极为狼狈,不仅导致原本归降的各路诸侯纷纷反叛,而且父亲刘太公和妻子吕雉也被项羽虏获,刘邦甚至为了逃命多次将儿女赶下马车。那么,刘邦又是如何在项羽的追击下成功逃脱的呢?刘邦使用了三条计策。 计策之一:留偏师牵制楚军主力。《史记·高祖功臣诸侯者年表》有载“汉王败走,贺方将军击楚,追骑以故不得进,汉王顾谓贺:‘子留彭城,用执圭东击羽,急绝其近壁’”。由此可见,刘邦败退之际,曾留下祁侯缯贺于彭城一带与项羽主力不断纠缠,为自己的逃亡争取时间。 计策之二:布置两道防线阻止追兵。彭城之战汉军虽然遭遇惨败,但伤亡惨重的其实只是诸侯联军,而布置在彭城外围的汉军主力其实并未遭遇太大损失,因此刘邦在撤退到下邑的吕泽军中后,立即在“丰县-下邑-砀县”一线布置了第一道防线,其中以王陵驻守丰县、以吕泽驻守下邑、砀县守将则不详。之后撤退到虞县,又令靳歙等人在雍丘一代设置了第二道防线,用来组织项羽的追兵,而自己则继续向西撤退。 计策之三:按张良之计策反英布迫使项羽分兵。刘邦派舌辩名臣隋何前往九江,此时项羽的使者同样在九江,隋何用计迫使英布降汉。项羽得知之后,只得分兵派龙且攻打英布。 下邑砀县以打带撤这一战的战略丝毫不逊色于之前的还定三秦等战役。 这一战保留了刘邦的底子,很少人能大败之后大胜,更多的是大胜之后一败又败,这就是刘邦的能力,类似于隋唐反王王世充的能力。 我之前在前文也讲过。 我们知道,项羽从齐地回援时手中只有三万精骑,即使楚军的战斗力再强,面对刘邦这三条计策,也已经很难成功追杀刘邦。而刘邦正是凭借着三条计策,成功为自己赢得了近一个月的时间,使得汉军主力得以安然返回荥阳,就连已经六十多岁的郦食其也都毫发无损地撤回了荥阳。西汉开国功臣,一百四十多个列侯更是无一伤亡。 仅在彭城之战发生后的两个月,刘邦竟然再一次战胜项羽。 刘邦组建郎中骑兵,京索之战击败项羽! 在见到项羽骑兵的威力之后,刘邦自知仅凭目前的汉军根本无法抵挡,于是决定组建自己的骑兵部队。刘邦的“郎中骑兵”,主要由大批善于骑射、有骑兵作战经验的关中秦人组成,不但普通士兵多为秦人,就连李必、骆甲、王翳、杨喜、吕马童等各级指挥官同样多为秦人。 刘邦立足荥阳,一面积极组建自己的骑兵部队,另一方面命令各路汉军不断向荥阳集结,于是萧何率领着关中援军抵达了荥阳,韩信收拢残兵之后也到了荥阳,靳歙也率领军队赶到了荥阳,各方军力的汇聚,使得汉军重新恢复了战斗力。 当项羽突破汉军防线,杀至荥阳附近时,刘邦已经在“京、索”地区摆开了阵势。《资治通鉴》有载“楚骑来众,汉王择军中可为骑将者,皆推故秦骑士重泉人李必、骆甲;汉王欲拜之。必、甲曰:‘臣故秦民,恐军不信臣,愿得大王左右善骑者傅之。’乃拜灌婴为中大夫,令李必、骆甲为左右校尉,将骑兵击楚骑于荥阳东,大破之,楚以故不能过荥阳而西。” 当然这不止是刘邦的功劳,还有萧何张良等人的功劳。 楚汉双方在京索地区展开了一场极为激烈的骑兵攻防战,这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较早的骑兵典型战例。虽然项羽率领的三万楚军是精锐之师,但经过月余的不停激战和长途跋涉,这支精锐楚军已经是强弩之末,再加上楚军后续步兵主力未能及时跟进,前线楚军兵力过于单薄。 而刘邦的汉军主力本就在彭城之战中损失不大,再加上从关中来的援军,此时元气已经日渐恢复。此消彼长之下,楚军最终在京索之战中战败。 京索之战,在中国历史上,甚至在楚汉战争史上,都算不上一场规模宏大的战役,但它在战略上却对楚汉战争的全局产生了极大影响,进而间接影响了历史走向。 此战之后,项羽根本无法越过荥阳再对刘邦展开进攻,双方开始陷入对峙阶段,直到刘邦开辟北方战线,最终形成绝对的战略优势。 楚汉战争最重要、最关键的是的战役是成皋拉锯战,它持续时间长、楚汉双方投入的兵力大,过程较复杂,但《史记》对这场战役的记载模糊不清,甚至有自相矛盾之处。 刘邦在彭城之战战败后,于汉二年五月,退到荥阳一线收集残部。在荥阳以东打败乘胜追击的楚军暂时稳定了战局,荥阳及其西面的成皋(虎牢关),南屏嵩山,北临河黄河,汜水纵流其间,为洛阳的门户,入函谷关的咽喉,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自五月起,刘邦占据荥阳,背倚成皋之险,与西楚霸王项羽对峙,从汉二年经历了一场持续两年半的争夺战。 刘邦与项羽在荥阳对峙,拖住楚军主力的同时,实行分化瓦解楚国,拉拢与团结诸侯的方针政策,如果不能拉拢的诸侯,则以武力攻灭。 当初九江王英布拒绝与项羽一同攻打齐国,从此与项羽产生了仇郄,汉二年五月,刘邦派随何说降九江王英布。 汉二年六月,刘邦派郦食其劝说魏王魏豹降汉,遭到魏豹的拒绝。 于是,在当年八月,刘邦派曹参与韩信攻打魏国,后来俘获了魏王魏豹。后九月,汉军平定代国,斩杀了代相国夏说。 代国是赵国的一部分,汉二年后九月,当军就斩了代相国夏说,实际上此时汉军已着手灭赵,因为灭赵之战与成皋拉锯战关系密切,先简单提一下灭赵之战,关于灭赵,不少人认为是韩信之功,他在井陉关“背水一战”大败陈平定赵国,后来又招降了燕国,但真实的灭赵之战并不是这么简单,韩信的井陉之战广为人知,被人忽略的是刘邦亲自离开荥阳攻打赵国。 (具体步骤可以参考哇受吧的细腿章鱼)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