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522章 新政策 (第1/1页)
许多大臣都大骂了起来。 不过,各部尚书,还有左右丞相等人,都没有怎么说话。 李世民已经听明白了。 原来是修路,导致大量的农民跑去修路。 而且,修路也催生了很多产业,这些人也进入到了各产业当中。 李世民此时,心里平静。 他可是知道,这些人更多的不是因为土地减产。 他们更在乎的是,因为土地价格暴跌,现在距离高的时候,已经跌去了五成。 整整五成啊。 一些人,想变卖掉去做生意。 而一些人看到了土地经营困难,也卖掉了。 这导致,短期内,许多人卖土地,价格直接暴跌了五成。 李世民等众人都骂完了,他才开口。 “农业,粮食,我大唐之基石。” “朕,十分的关心,十分的重视。” “故,长安周围,凡是土地超过五十亩的,都必须购买精良的农具,提高耕种效率。” “另外,工部与户部,立即配合,大兴水力,多挖水渠灌溉。” “所有水渠,都应该用水泥来造,直接投标,交给民间来做。” “凡是水渠经过的土地,土地是谁的,都要出人来修,没人的,可以出钱,若是没人认领的,等秋收,官府直接去收粮食,将应该给的钱,先收回来。” 李世民突然出一个政策,让他们措手不及。 你们说,土地减产,动摇国本。 好,那就增加粮食产量。 众臣被打个措手不及,他们已经准备好了各种说辞,准备对付李世民。 但是现在,李世民提出了增加粮食产量的办法。 你们还想说什么? 难道修路错了,这修水渠也错了? 不是说土地抛荒,没人种? 那就买大河村精良的钢制农具。 这样,更少的人,能耕种更多的土地。 你不买? 朕不逼你,但是你不能再拿农民出走,土地抛荒这事说事了。 大殿,一下子就安静了下来。 众臣,互相看着。 连房玄龄、长孙无忌、高士廉、褚遂良等人也是十分的诧异。 因为,这些事情,李世民都没有跟他们商量过。 这还让他们怎么反对。 暂时没有理由了。 这些人,很多在长安城周围都有产业,可谓是损失惨重。 土地价格暴跌,而且农民的待遇还要提高。 你不提高,人家要跑了。 李世民见一群人脸都绿了,心中十分的高兴。 这些脸绿的人,是家里土地太多,导致损失巨大。 李世民又扫视了一圈,然后说道:“另外,朕也让人调查过了。” “修路赚的钱,不如农民种地赚的多,而且,农民农闲的时候,也能去干点活。” “只要肯干,种地加上农闲帮忙,赚的比修路多了。” “这修路,十分的劳累,故农民是不可能抛弃土地去修路了。” “如果会,那证明这些人就是没有土地的,既然没有土地,难道朕就不应该为这些百姓找一条出路?” “这些百姓,也是朕的子民,朕每每想起他们没有饭可以吃,朕也吃不下饭。” “故,朕修路,吸收这些流民,给他们一顿饱饭吃。” “你们说,朕应该不应该修路?” 李世民的逻辑没毛病。 修路,又不可能天天有活干。 而种田,也不用天天干活。 修路,没干活就没收入。 种田,农闲的时候还能弄点副业什么的。 怎么比较都是种田更划算,所以没有人傻到会抛弃土地去修路。 那么,修路的都是没土地的。 故,大臣们所奏的事情,都是不成立的。 农民为什么抛弃土地,李世民不知道,但是绝对不是因为修路。 嗯,对,跟修路没关系。 那么,你们还反对修路? 不能反对,因为两件事情没有因果关系。 另外,朕还下旨,让工部跟户部,研究一下,大量的兴修水利。 这是提高粮食的产量的好办法。 众大臣,都安静了下来。 李世民做那么多,都是为百姓着想。 这修路,都是没土地的农民。 既然没土地了,就是没饭吃。 那么,李世民修路,让他们有饭吃。 这谁反对,谁就是没有道德,谁就该死。 这些大臣们,仔细回味李世民的话之后,顿时都哑巴了。 那几个御史,几个清流,以前最喜欢骂李世民的人。 现在,这些人都没继续说的理由。 刚刚骂的那么凶,现在个个都没有脾气了。 李世民心中暗乐。 现在正是他装逼的好机会。 “诸位爱卿,你们既然为官一任,也要心系百姓。” “那些拥有大量土地,却不想着怎么提高产量的,实在是该死,不应该怜悯。” “工部,研究水渠先修哪里的时候,要先调查,看哪里的工具多,精良工具多少。” “多的先修,少的后面修。” “你们想想啊,他们都不想提高产量,那么朕帮他们也是白帮。” “对于那些,几亩地就有一把精良锄头铁锹,甚至是有上等耕牛,还有梨的人。” “朕,当然要帮他们一把,他们那么努力,那么上进,朕自然要帮他们一把。” “对于那些,土地很多,却不怎么买好的农具的,他们是对粮食不在乎。” “既然他们都不在乎了,朕将水渠修过去,恐怕他们都不爱去种,浪费朕的一片苦心。” “故,工部规划的时候,一定要调查好,并且要他们发到百姓的家里,同时农耕的时候,还要派人去调查,如果没有只是临时借的,那就是欺君之罪,修水渠的钱,他们要自己出。” “朕到时候会派人上门讨要,若是不给,朕就没收了他们的土地。” 这逻辑有问题吗? 没啊。 在乎产量的,朕尽量帮他们。 不在乎产量的,你有钱,朕也不管你。 所以,不帮就是了。 你要朕帮你,那你也要拿出态度来,也要帮自己啊。 众大臣,没想到,李世民还有这saocao作。 他们可是很明白。 不是他们不想买农具,是因为成本太高了。 农民不值钱,但是农具值钱。 不给他们好的农具,让他们在地里多干活就是了。 农具会生锈,会损耗。 用了农具,百姓十天能干完的活,现在只用了五天。 这五天不干活,他们能干嘛,地主看了就生气。 因为,他们往往是人太多,所以一家土地也分不了多少。 故,想要农具,都是佃户们自己准备,地主是不会帮他们准备的。 这些事情,李世民知道,这些大臣也知道。 但是,李世民不说那些地主,从普通百姓角度出发。 一个大臣站了出来。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