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章 开洋扁蒲 (第1/2页)
洪武年间,明朝初立 姑苏城,阊门 自京杭大运河开通以后,阊门外的码头成了河运枢纽之地,每日吞吐集散货物不计其数。此时码头的河道中,一艘艘运载的官船接踵而邻。 黑压压的人群,衣衫褴褛。不乏耄耋老人和幼童,拥挤地堆积在阊门前,只待上船被运走。有人带了些许微薄的行李,更多人空着双手,携家带口的,如同逃荒一般。 曾经的他们都是城里的乡绅,无论贫富,家中多少有一口田能糊口。自从朱皇帝打下了江山,因恨姑苏百姓支持张士诚,网罗罪名,将百姓的田地尽皆收入皇家,凡有田地的地主乡绅,近乎都查抄充公、流放外地。 这一年,并没有一支笔记下了苏城人被查抄了多少土地。但在宣德五年,苏州知府况钟的《请减秋粮奏》中忠实的记下了这一串数据:“查得本府七县(包括现划给上海的崇明县、嘉定县——笔者注)该粮二百七十七万九千一百九石零,内官田粮二百六十二万五千九百十五石零,每田一亩课米不等,由一斗二升至三石止;民粮一十五万三千一百九十四石零,每田一亩课米五升至二斗六升止。” 内官田粮262万,民田仅15万,多么悬殊的数字。偌大一个苏州城,百姓手里的土地只有5%,九成五成了朱家的官田。 那么人呢?世世代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呢? 巍峨的古阊门,无言看着那一群群被迫赶上船的人。哭喊声、悲鸣声,更多的是无声的绝望,和被夺走所有家产后迁往未知土地的迷茫。 整整四十万人,对于那时的苏州城来说,已是十室九空。 明朝的苏州状元吴宽如此道:“遭时多故,邻之死徙者殆尽,荒落不可居。”这个高中状元,深受皇恩的人,在面对自己故乡的现状时,也无能再为朱家美言。“人间天堂”享誉千年的古城,在此刻已成鬼城。 载着四十万人,深深吃水的那一艘艘船,它们沿着古老的护城河,一头扎进了京杭大运河,向着北方而去。将姑苏水乡的血脉,带去了扬州、江都、兴化、高邮、宝应、东台、建湖、大丰、泰州、淮安、泗阳、盐城、阜宁、东海、响水、射阳、LYG。 这一走,就是六百多年。 鞑子进关,夺走了朱家的江山。洋枪洋炮,侵入了华夏国门。百年屈辱后,一个崭新的中国站了起来。六百多年的时光,沧海桑田。那些像蒲公英随风播撒的四十万姑苏人,早已在新的土地上生根。开荒煮盐、传播教育,这些远走他乡的游子们,依然乐观、坚强的活着。 唯有在夜深人静,在梦中回忆一下故乡。将睡觉称作“到苏州”,这一句“到苏州”,道尽了无数的无奈。 看着老人,孙若涵默默拿走了西餐的菜谱,在老人不解的眼神中,重新递上一本。 “这个菜谱您看一下,有没有什么想吃的。” 这原本是属于碧君的菜谱,只为她一人准备。但是今天孙若涵第一次拿给了别人,因为他想为老人做一做这家乡菜。 菜谱翻开,一页页,老人不住点头。 酱油河虾、河蚌烧rou、水晶鱼片、松鼠桂鱼、马蹄烧瑶节、西芹烩蹄筋、白玉酥排、百花鸡肾、红烧鱼肚、响油鳝糊、碧绿丸子汤、顶烫杭百叶…… 数以百计的菜肴,老人每一页都认真地看过,直至翻到最后。 “好,真好啊,这些菜,真想一个个都尝过。可惜老咯,这牙也吃不动了。” 这个从没有来过的“故乡”,却果然和自己心中想念的一般无二。 这片土地上,先祖曾在此耕耘劳作、繁衍生息,他们生在这里,死在这里。 在那皇命大于天的年代,一纸诏书让这些苦难者离开了生养自己的土地,但是溶于血脉中的记忆,哪怕相隔了数百年,依然会化作思念呼唤游子回家。 老人望着窗外,霓虹灯下的金鸡湖,荒田正在开垦,远处的高楼正一栋栋拔地而起。洪武赶散、太平天国、日军侵华,这座受尽磨难、一身斑驳的古城,在创伤中沉寂了太长的岁月,如今正散发着勃勃生机。洗净铅华,重新找回属于自己的“人间天堂”。 老人的胃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