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神的太阳花园_第二章 开洋扁蒲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章 开洋扁蒲 (第2/2页)

口并不好,只点了两份素菜:姑苏小炒皇、开洋扁蒲

    小炒皇,取西芹、百合、莴笋、菌菇、夏果、腰果、菠萝等食材炒制。

    开洋扁蒲更是夏日家家户户都会做的汤品。开洋是晒干的小虾米,多取自太湖流域的河虾,因为富含氨基酸,一点开洋,就能调起整锅汤的鲜味。而苏城人口中的“扁蒲”在其他地方也被称作瓠子,是全国各地普遍栽种的一种葫芦科农作物。

    很简单的两道家常菜,相比饭店的菜单,更多的出现在家家户户自己的餐桌上,说一句“母亲的味道”恰如其分。

    菜上的很快,本就简单的菜式,孙若涵并没有画蛇添足地多去修饰。最朴素的简单,也是最让人感念。

    费翔那首《故乡的云》,曾道出多少游子的悲伤:我曾经豪情万丈,归来却空空的行囊,那故乡的风和故乡的云,为我抚平创伤。

    他们不曾豪情万丈,在圣旨之下,离开时仅带着对未知的迷茫。数百年来,没有故乡的风和云来安慰,失去了家乡的庇护,遗忘了家乡的口音,如今回家了,孙若涵能招待的只有这份家乡的味道。

    老人喝了一口扁蒲汤,开洋的鲜味第一时间重开味蕾,然后是扁蒲那清淡却悠长的清甜。两者相互交错,并不显得杂乱,反而融洽地化作一汪清泉,让人舒适而放松。

    就像卸去了负担,老人竟觉得自己有了胃口。一口一口地吃起了小炒皇。一碗米饭见底了,竟又添了半碗。

    原来这个就是故乡的味道。从没有尝过的味蕾,没有丝毫的不适,就仿佛早已熟悉了多年。

    “味道真好,真好。”

    朴素的语言,无法做出更多的夸赞。但是孙若涵接收到了那份心意。

    “老先生,你知道朝宗阁吗?”

    “朝宗阁?”

    “在阊门西侧的渡僧桥旁,当年洪武赶散的码头边,有一座朝宗阁,记录了那些被迁徙的氏族,您明天可以去看看,祭拜一下先祖。”

    “朝宗阁,多谢你啊,小伙子,我还真不知道这个地方,是要去看看,一定去。”老人激动道。

    家住阊门边的朱家庄,祖宗一代代留下了这句话,除此之外,对老人而言这是个完全陌生的城市。只存在于族谱和世代长辈口口流传中的那个家,甚至不知去哪里寻找祭奠之处。

    望苏埠、朝宗路、相思树、寻根驿站。朝宗阁是四年前(2002年)才建,每年却有大量失去了故乡的姑苏遗民前来寻根问祖。它如今已经是山塘街东逸最靓丽的一道风景,五河汇聚之所,八面来风之地。

    洪武赶散,只因一人的迁怒,改变了一个城的命运。

    没有那个城市比苏州更重视冬至,有道是“冬至大如年”,那是比春节更重要的节日。因为曾经那些迁徙远方的人,每年春播秋收,只有秋粮入库后,才能一路乞讨回家,待双脚走到苏城已是冬至。每年只有冬至才能回家祭祖,之后又要赶回迁徙地,为来年的辛苦做准备。

    “冬至大如年”,这是多么悲哀的习俗。

    新世纪以来,这个城市一天天在变好,变得更美丽、更富饶,如今的她终于能够再次庇护自己的孩子。那一座朝宗阁就是道标,身在异乡走失了太多年的游子,希望他们能够回来看看。如果还记得回家的路,那就回家吧。

    收了15块钱的餐费,孙若涵目送老人离开,街边依然有人在烧着“狗屎香”。孙若涵走到香火处,躬身拜了拜。

    这是自明朝开初苏城人就有的习惯,在那皇权至上的年代,当着本朝皇帝的面,给前朝的皇帝烧香,一年一年的烧,一城一城的烧。就像那为寡妇修桥的儿子一样,流言蜚语也好,三纲五常也罢,想做便做了,并且一代代传了下来。

    不惧皇权的叛逆,爱就是爱,恨就是恨,十年不够一百年,百年不够一千年,成了历史、成了文化。

    那么,那个同时被香火祭拜了六百多年的张士诚呢?

    张士诚?谁?

    哦,钉小人的锤子啊?锤子是什么牌子的,大概不会有人计较。一片大火后,皇宫烧成了“皇废基”,现在早就成了市民体育场,除了巷前的那块路牌,连块砖瓦都没留下。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