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五章 门泊雪峰 (第2/2页)
他正认真的欣赏着墙上的书画作品。除了之前的一副落款‘六如居士’的画,如今又多了一幅落款文徵明的字,也不知道是谁临摹的。碧君依稀记得那是前几天贴在墙上的,对于书法不甚了解的她也只能认得少许几个字。说来惭愧,若不是问了孙若涵,她连落款的“徵明”两个字都看不懂,字帖更看不出好坏。不过看吴叔专心致志的样子,想必是极好的。 健身教练孙哥,新婚燕尔,听说父母都去国外旅游了,今天带着新婚的妻子来这里,两个人如胶似漆的让人羡慕,连一杯奶茶都要你一口我一口。 有位爷爷带着孙子,孙子大概初高中的年纪,有点内向,或许还有点怕生人。但吃着孙若涵拿出的甜点总算是让他笑了,说话很有礼貌的样子,让人打心底喜欢。 也有碧君曾见过的那位问路的老人,祖籍在这里,从远乡过来寻根,决定定居在这座城。 还有零零散散的坐了几个人。有人在弹吧台的钢琴(碧君这才知道,原来那钢琴不是摆设),虽然不太熟练,偶尔有几个错音,但大家也都不在意;有人在用手机自拍录像,不知发到了哪里,听她对着手机摄像头说着话,仿佛能找到机会在这里用餐是很幸运的事;也有人随意的看着书架上的书,不时用笔摘抄一些,听说是写历史的小说,在这里找到了寻觅已久的资料。 就像是一直抬头望着月亮的人们,突然看到了永远背对着自己的月球背面那神秘的光景一样。这里是她所不知道的,属于这些客人的太阳花园。 并不喧闹,又温馨和谐。是了,和孙奶奶的小店一样,这里也是另一个名叫‘太阳花园’的家。家里的或许不是长久交往的街坊邻居,但同样是对这里有一份归属之心的人。 “真好啊,还能有这样一家店。”周奶奶说着,心里已经熄了考教的心思。能让食客如此依恋的,店家的厨艺已经不需要有任何怀疑。 “既然人到齐了,那我就去出菜了。” 孙若涵的话仿佛是某种信号,之前还各自做着自己事的客人们纷纷停下了手里的动作。吴叔不再盯着墙上的字帖,孙哥也停下了和老婆腻歪着撒狗粮。 “这几个月来大家互相认识了都是缘分。今天是冬至,都坐在一起吧。” 墙边靠着一张大圆桌面,不用孙若涵本人动手,孙哥和另几个年轻人自告奋勇,将大厅中间的四张桌子拼在了一起,将大圆桌面搁了上去。大家纷纷搬了自己的沙发椅,认识的、不认识的,都毫无芥蒂的坐在了一起。陆姐一手一个,替自己和周奶奶搬好了椅子。 碧君和陆梨坐在周奶奶两边,在碧君的另一手边是那位带着孙子的老爷爷。 “在我们老家没有这样过冬至的,挺好。” 互相也不必去认识,但哪怕不知别人的姓名,在冬至时节一起吃顿饭,那就是缘分。 “在我们姑苏啊,俗话说:有铜钿的吃一夜,没有铜钿冻一夜。”隔着碧君,周奶奶在一旁说道,“冬至是至寒之夜,过了今天,阳气就开始复苏了。所以在周礼中认为这一天是一年的终末,而明天是新年的初始。我们吴人的始祖泰伯是周太王公(公亶父)的长子,也是姬昌的叔叔,这里很多习俗都是秉承的周礼,所以在姑苏城冬至就是过年啦。” 确实,没有任何一个城市和姑苏城这样重视冬至,冬至的饭就是团圆饭。 在周奶奶依稀记忆中留存的光景,那是她父亲还在的时候,大哥、二哥、三哥,还有meimei,兄弟姐妹一大家在冬至围坐一堂。 或许记忆中的东西总是美好。已经无法记得父亲做的菜肴真正的滋味,总觉得那是她永远比不上的美好。就像她始终追不到的父亲的脚步,哪怕如今的她已经远远大过了父亲过世时的年纪。 一盘又一盘的菜肴端上桌。 有些她学会了,如吴门相会、渔舟唱晚、翠堤春晓、三花盈门;有些当时年纪尚小的她还没来得及学,而之后也再没有了学习的机会,甚至连菜名都遗忘在了过去,记忆中只剩下古老的剪影。 父亲过世了。大哥上了战场就此没了消息,也许是失了忆在当地生儿育女了吧——就像电视里演的那样,他们总是这么想着,但这五十多年来,他们一家也没有等到那个带着朝鲜媳妇归来的人。然后二哥、三哥都做了生意,小妹也早早的出嫁了。 就只有她一人还坚持着做菜,坚持了自己一辈子的时间,只是大概也坚持不了几年了。 若真的有人能够学会的话——在见到孙若涵后,她确实有了几分期待,将祖祖辈辈坚持了几百年的东西传下去。 这时,后厨的孙若涵端着两盘前菜走了出来。 在座的都很期待,他们很清楚这位孙老板的手艺。用孙哥的话来说,这里是食神的桃花源。周奶奶也很期待,但是当菜肴上桌后,她的期待变成了疑惑,然后是惊讶。 “门泊雪峰!” “门泊雪峰,请各位品鉴一下。” 几乎是重叠的声音。 本以为自己连菜名都遗忘了的,只剩下记忆中古老剪影,就这么出现在了她的面前。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