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十三章 满汉全席 (第1/2页)
孙若涵对历史没太多研究,此时想起了‘张东官’这个名字也不是出于任何史书,而是一首洗脑歌和一个喜剧造型。 【嘿,蛋炒饭,最简单也最困难,饭要粒粒分开还要黏着蛋】 这首几年前频繁出现在电视剧中的歌曲深得洗脑精髓,还有那光着大脑门的徐峥,他所饰演的角色正是张东官。 《满汉全席》,记得是三年前(04年)播放的电视剧,因为全是戏说、杜撰,孙若涵也没看过几集,所以对剧情没什么印象。大约讲了一个除了会做蛋炒饭之外没有任何厨艺在身的厨子,机缘巧合被康熙皇帝看重,又是一阵周旋于女主、女配之间的恋爱纠葛,从最初被人‘迪化’的厨艺,大彻大悟后潜心修行成为真正的皇家首厨,最终完成了‘满汉全席’,很有港台剧的风格。 可是正如很多港台剧一样,错漏百出没有丝毫历史考证。首先把乾隆说成了康熙,祖孙都没搞明白,就把这部剧定位了单纯架空喜剧。其次姑苏城自古也没有什么出名的蛋炒饭,倒是同省的扬州城的‘扬州炒饭’颇为有名,一个姑苏的厨子只会蛋炒饭,不禁让人有些莫名。大约港台的导演对同是江南文化的苏州和扬州也分不太清楚。(倒是18年的《延禧攻略》,令妃向乾隆讨走了最宠爱的御厨张东官的剧情,稍微算是考证了一些。只是张东官入宫时已是乾隆三十年,乾隆已经54岁,在宫中打出名声至少也是几年后,想想近六十岁的乾隆,和屏幕上演员聂远那奶油小生的样子实在不太搭,也难为魏璎珞和一个六十岁的老头谈恋爱) 只是,因为《满汉全席》这部剧,倒是让‘蛋炒饭’莫名其妙披上了神秘的外衣。但凡说到中餐美食,竟然都会蹦出来这个梗,足以可见洗脑歌的威力。 看着站在自己面前活生生的张东官,孙若涵一时颇有些奇妙的感觉。不过见了唐伯虎,见了文徵明,见了张继,如今再多见一个张东官也没什么足以惊讶的了。 论名声,张东官当然比不过上述那些名人,但单论对华夏餐饮的影响满汉全席是不可忽视的。张东官以苏菜、浙菜、闽菜、粤菜为南菜,以鲁菜、满菜为北菜(记载中好像没有川、湘菜,宫廷可能不适合吃辣,脸红流鼻涕影响皇家形象),融合成108道菜肴同列一席之中。后世华夏的各大菜系,很多都有借鉴这108道菜肴的菜谱,也有造成了一道菜名分出不同的做法,出现在多个菜系的情况。 这也是华夏菜系大融合的开端。 “若是张掌厨不介意,那我就留在‘魁星楼’中吧,只不知能留多久。也祝张掌勺就此平步青云。” 给皇帝做菜是不可能的,‘御厨’两个字对孙若涵丝毫没有吸引力,平白下跪、称奴才的,他也丢不起这个脸。只不过如今的华夏神器确实在爱心觉罗氏手中,乃华夏正统,旗人贵于汉人这也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既如此,只当不见是最好的选择。 虽然孙若涵不愿随自己去给乾隆贡宴让张东官有些失望,若孙先生同意,那么张东官对于用汉菜取悦皇帝,将满汉菜肴并入一席不再区分的目标也会更多一些把握。但这事也不可强求,为‘魁星楼’找到这样一位烹饪大师,也算让他离开时免了后顾之忧。 “那魁星楼,还有我这徒弟,就拜托给孙先生了。” 张东官当日离开,之后的十多日再没有来过魁星楼。而在他向东家的保举下,孙若涵也成了接替他的掌厨。 乾隆三十年,二月初四,御驾驻跸万松山行宫(今LY),驾辛万松山玉皇殿拈香。 初八,驻跸顺河集行宫(今宿迁),遣官员祭拜先医之神、淮渎之神,及已故河道总督勒辅等祠。 初九驻跸林家庄大营,初十驻跸陈家庄行宫…… 十六日,御驾至扬州府。 龙舟一路向南而来,欲在扬州停三日,大约十日后便会抵达姑苏城。 姑苏城里,整个城市都动了,也静了。‘动’的是接驾的各路官员,和假装成百姓的‘百姓’,‘静’的是剩下那些被代表的百姓,勒令在家,非必要不出行。流民更是被四下暂且安置,街上依然是行人匆匆,却没了生活的气息。 摆摊的、行路的,更像是横店拉来的临时演员。让人怀疑是否错怪了古装片的导演,这两百多年前的真实的街景,也并不比导演镜头里拍摄的专业多少。 魁星楼的生意也受了些影响,客人相较往日明显少了许多。从门口朝山外的街上望去,偶尔还能见一些身穿黄布衫的耄耋老人在官员的安排下勉强地行走,这是在‘彩排’。黄布衫自然是御赐之物,观康乾祖孙二人,正如传于后世的‘千叟宴’,每逢盛会总爱拿老人做文章,以示敬老爱民,南巡时自然也少不得。 “孙掌厨,虎泉厅有客人想要见您一见,不知可方便?” 因为客人不多,后厨多半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